熱門文章
P2P平臺:良莠不齊?“老牌”?受青睞
發布時間:2014-03-17 分類:行業資訊
投資人士建議,投資者通過P2P平臺理財時,應謹慎選擇平臺,以一些成立時間久、成交規模大的平臺為優。與此同時,投資者也應合理制定理財計劃和預期,切勿追求某些打著超高收益的產品,以避免上當受騙。
P2P延續“倒閉潮” 有報道稱,2013年至今,至少出現85家跑路或倒閉的P2P平臺,其中2013年全年共75家,2014年初有10家。在平臺倒閉的原因中,“逾期提現”是最為常見的情況。此外,還有“暫停營業”和負責人“攜款跑路”等。 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朱明春表示,P2P網貸行業在呈現爆發式增長的同時,其信譽度等問題也最受詬病。P2P借貸平臺的進入門檻極低且缺乏監管,是造成倒閉潮的重要推手。 P2P大規模倒閉潮初現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P2P行業再度集中接連傳出倒閉、跑路消息。富豪創投、及時雨、阿拉貸相繼公告提現出現困難,中貸信創、逸鋒信投、國臨創投三家網貸宣告集體崩盤。據統計,涉及資金總額已接近10億元。 2013年底,央行對“以開展P2P網絡借貸業務為名實施非法集資行為”作了較為清晰的界定:第一類為當前相當普遍的理財——資金池模式,即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放貸人資金進入平臺的中間賬戶,產生資金池,此類模式下,平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第二類為不合格借款人導致的非法集資風險。即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未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未能及時發現甚至默許借款人在平臺上以多個虛假借款人的名義發布大量虛假借款信息(又稱借款標),向不特定多數人募集資金,用于投資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市場,有的直接將非法募集的資金高利貸出賺取利差,這些借款人的行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第三類則是典型的龐氏騙局。即個別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募集資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后用于自己生產經營,有的經營者甚至卷款潛逃。此類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 挑選平臺有妙招 盡管風險洶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熱衷P2P平臺理財,其較高收益率、靈活性等無疑有著巨大吸引力。網貸之家發布的中國P2P網絡借貸行業2014年2月份月報數據顯示,2月網絡借貸總成交量為62.84億元,投資人數13.63萬人(包含多平臺投資),借款人數2.18萬人。2月份100家平臺的綜合利率為19.29%,平均期限為4.56個月。其中,溫州貸、盛融在線、陸金所等20家平臺2月成交過億,這20家平臺的總成交量逼近40億元。 投資者應該如何挑選P2P平臺理財呢?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表示,由于P2P平臺主要服務于個人和小微企業主的小額無抵押信用借款需求,為了能對大量的小額交易進行更好和更有效率的風險評估,需要大量使用數據分析和數據模型,通過量化決策模型進行信用審批和決策。因此,無論是國外的Lending Club,還是國內的宜信、陸金所等機構,都在致力提升自身的量化風險評估能力。而有效的風險量化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因此對投資人而言,最好能選擇那些運營歷史相對較長、有良好口碑的機構。另一方面,小額借款有助于平臺分散風險,對于那些單一借款需求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平臺,由于風險過于集中,投資人也要謹慎。 借款的真實性對于判斷平臺風險也非常重要。有些P2P平臺存在偽造借款人或者實際是平臺自身借款的情況,這無疑已脫離P2P的本質;另外有些平臺上有大量的秒標(一種在借款后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通常幾小時到一天內就還款的借款申請),這些秒標往往營造一種虛假繁榮,并不代表借款人的真實信用情況,對P2P平臺的長期穩定發展并無幫助。 合理的投資預期 除了尋找優質的P2P平臺,投資者本身的投資預期和計劃也尤為重要。網貸之家公布的2月統計數據顯示,100家平臺里,年化收益率36%(月息3分)以上的有3家,30%-36%的有12家,24%-30%的有21家,12%-24%的有58家,有6家平臺綜合收益率小于12%。由此可見,平臺的主流利率范圍仍然是月息1分到2分之間。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P2P行業趨于規范,超高收益的產品將難以為繼,其蘊含風險值得投資者警惕。綜觀國內外的P2P平臺,我們會發現在Lending Club、Prosper、宜信、陸金所、開鑫貸等平臺上,出借人的投資回報率通常為7%-12%左右。對于那些急切地希望通過超過15%甚至20%、25%以上的高回報來吸引投資人的平臺,如果你選擇了它們,那你也就選擇了“高風險”。 來源: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