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匯豐理財產品被爆三年零收益?隱瞞凈值涉嫌違規
發布時間:2014-03-14 分類:行業資訊
近日,一名來自沈陽的投資者楊蕓(化名)女士向和訊網反映,2010年購買的匯豐銀行兩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三年時間到期后收益幾乎為零。不僅如此,楊女士稱該銀行產品銷售經理涉嫌夸大產品收益,在存續期間隱瞞所買產品實際已經虧損的信息,由此直接導致其未能及時贖回,導致損失擴大。
在楊女士和匯豐銀行沈陽分行交涉的過程中,該行相關負責人承認服務有欠缺,但是對于隱瞞產品凈值信息等涉嫌違規的行為未予解釋。
30萬投資幾乎零收益 凈值被隱瞞
楊女士對和訊網表示,當時子女出國讀書,了解到匯豐銀行存50萬元人民幣就可以免費轉賬。為此,楊女士在匯豐銀行沈陽分行辦了一張匯豐卓越理財卡,存款50萬人民幣。此后,匯豐一名姓崔理財經理向楊女士推薦兩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稱掛鉤海外指數,收益很不錯,肯定能賺錢,最起碼跑贏定期。
楊女士對理財并不在行,經不住崔經理反復游說之后,于2010年年底花費30萬元購買了兩個理財產品:其中20萬買了IN9A32——2年期匯聚中華一籃子指數掛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10萬元買了EQ8A202——3年期匯聚中華一籃子交易所基金掛鉤結構性投資產品。
但是,令楊女士十分失望的是,兩年期的理財產品2013年到期時居然是零收益。而三年期產品到期收益為330元,相對于10萬本金,年化收益率為0.1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本無法達到當初崔經理宣傳的高收益。楊女士算了本賬:如果將本金30萬元存三年定期或者購買貨幣基金等產品,按照5%的年化收益率,收益可達4.5萬元,由此白白損失上萬元。
更讓楊女士氣憤的是,三年之中,她即便在匯豐官網上登陸個人賬戶也無法查詢到兩個產品運作明細,所有產品情況都是經由詢問崔經理才能得知?!懊看螁柎藿浝懋a品收益怎么樣,她都是說收益不錯?!睏钆勘硎?,這不是欺騙消費者嗎?
和訊網在匯豐官網上查詢結構性產品,發現只簡單披露過往產品的名稱、發行時間、是否到期、編號等最基本的信息,對于投資最關心的收益率、以及投資明細均沒有披露,信息極不對稱。有關資料顯示,三年期人民幣“匯聚中華”是一款保本浮動型產品,掛鉤參與香港證券市場,發行終止為2010年12月18日,值得注意的是,該產品自2011年3月31日起,投資者可享有每月一次按產品市值提前贖回的機會。也就是說,楊女士若能得知產品收益率不佳,可提前結束該產品,減少損失。
楊女士的疑問是,在整個過程中,匯豐銀行相關人員始終未通過有效渠道及時向她披露產品凈值和投資情況。
2011年9月末,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續性披露,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透明度;所有針對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相關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應在總行的官方網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銀行客戶與銀行另有約定的除外。
就此,和訊網連線匯豐銀行(中國)上??偛?,截止發稿,尚未收到回復。匯豐銀行沈陽分行相關領導對楊女士解釋,稱合同只承諾到期保本,所以沒有收益也正常,承認服務有所欠缺。但是對于銷售經理涉嫌隱瞞產品凈值真實情況,未能在楊女士詢問時及時告知,則未回應。
匯豐產品多次被爆巨虧
隨著外資行在國內加速布局,在國內股市低迷的情況下,結構性理財產品大打投資海外市場牌賺噱頭。然而,投資者不能過分盲目迷信海外市場撈金神話。
2013年3月份,就曾爆發客戶對匯豐銀行的集體投訴和信訪。兩款發行于2007年的匯豐銀行(中國)理財產品導致客戶虧損約50%,客戶投訴稱,客戶經理未盡到如實告知理財產品風險的職責。其中一名楊先生原購買理財產品的10萬美金本金,只剩下5萬多美金。楊先生購買的這兩款匯豐銀行(中國)理財產品,分別是匯豐代客境外理財計劃—寶源環球歐元股票基金掛鉤(IPFD0030)和匯豐代客境外理財計劃—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掛鉤(IPFD0033)。
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客戶購買匯豐銀行理財產品的嚴重虧損的事件并不少,客戶虧損多則達千萬,少則幾十萬,有的人甚至已債臺高筑。據媒體報道,2007年杭州的嚴先生購買了匯豐銀行的兩只QDII產品,2011年最慘的時候1000萬的本金只剩下300多萬,到現在也只有500萬左右;2007年10月,投資者金亮請匯豐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幫忙推薦股票,3個月后,其賬戶里的120萬美金、60萬港幣化為泡影,還倒欠銀行23萬港元,因為他買的根本不是打折股票,而是高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FA。
根據銀率網統計,2013年共有172款銀行理財產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為171款,外幣產品為一款。其中,六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為零。從產品類別來看,未達標產品中,89%為結構性理財產品,11%為信托類理財產品。具體到投資標的而言,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掛鉤匯率和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未達標產品數量較多;信托類未達標理財產品為信貸資產類信托產品.
原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現任中國證監會主席)2012年10月12日曾撰文討論“影子銀行”問題,指出銀行業的財富管理(以理財產品為主)蘊含較大風險,尤其是“資金池”運作的產品,銀行采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產品的兌付,本質上是“騙局”。
“幸虧是選擇了保本的,否則不定虧成什么樣?!?014年1月三年期產品到期后,楊女士一氣之下注銷了匯豐的賬戶。
來源:金牛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