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地區社會融資規模致“影子銀行”面臨更嚴峻監管
發布時間:2014-02-21 分類:行業資訊
央行2月20日首次公布地區社會融資規模,2013年廣東、北京、江蘇分別以1.3826萬億元、1.2556萬億元和1.2070萬億元位居前三位。
對此,銀行業內人士向大智慧通訊社表示,統計監管社會融資規模是關注“影子銀行”活動的重要措施,此后各地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可能更趨嚴格。
一家外資行的投資策略部主管向大智慧通訊社表示,相比公布全國性的社會融資規模,這次分片區、分地域公布該數據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近年來,我國社會融資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單一的全國性社會融資規模已經很難具體反映出多層次融資體系的呈現,長久以來,間接融資占據主體,銀行承擔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絕大部分風險,也容易導致風險集聚和周期性波動。如果不具體到地區統計,日后還會再現華東地區鋼貿貸款累及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堪憂等金融風險事件,不管從外源性還是內源性上講,此次數據的公開都是監管層對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一個進步。
上述人士說,由于沒有地區貨幣供應量這一指標,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的區域分析中,貨幣供應量就缺乏可比性,而社會融資規模這一指標顯然可以有與全國性相對應的地區性劃分,這樣就避免了貨幣供應量的不可比性,更有利于及時掌握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的相關信息。同時,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更能全面反映地區金融發展狀況,也能準確反映地方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增強地方經濟金融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表外業務為代表的影子銀行的發展,形成的套利套匯等使我國的金融交易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現有部分指標暫未或未完全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如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典當行發放的貸款等,這都需要社會融資規模統計范圍和口徑的進一步細化?!鄙鲜鐾赓Y行高層告訴大智慧通訊社。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由于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金融體系發生明顯的結構性變化,對于銀行信貸的依賴開始明顯下降。從2010年至今,銀行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降至60%以下,而在2000年,其占比則為80-90%,這表明銀行信貸活動的減少以及非銀行信貸活動的快速增加。
“在社會融資總量中,非銀行信貸活動,比如信托貸款、委托貸款以及公司債券,都在2009年以后出現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活動的興起導致了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存款壓力,同時其存款也變得更加不穩定,這也導致了市場利率的波動性開始上升,這也對整體金融穩定產生了挑戰?!眲⒗麆傉f。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表示,統計監管社會融資規模是關注“影子銀行”活動的重要措施,因為偏離實體經濟活動量過多的金融交易蘊藏著巨大的風險,過于頻繁和過大的金融交易和金融產品的交易,對實體經濟不是福音。
為了遏制“影子銀行”帶來的不良影響,監管層多次從行動上予以調控。2013年3月,銀監會更是出臺了嚴格的新規,對理財產品投資領域、資產管理方式以及信息披露標準進行了規定,央行更是收緊銀行體系流動性,意在切斷影子銀行融資規??焖贁U張的資金源頭。
據了解,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每月、每季或每年)和一定區域內實體經濟(即企業和個人)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是全面反映一定時期內金融體系對某一地區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其統計口徑和內涵與全國社會融資規模一致。
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最多的前六個地區集中于東部六省市,即廣東、北京、江蘇、山東、浙江和上海,融資額合計占全國的37.9%。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福建、山西等省市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之比均低于50%,顯示出融資結構趨于優化的特征。
而此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7%,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
來源: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