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是一門金錢召喚術
發布時間:2014-02-20
分類:行業資訊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高收益理財,如火如荼,讓很多人樂于將資金搬家?;ヂ摼W金融的概念,也開始觸動銀行的奶酪。與此同時,許多人也產生了疑問,互聯網理財如何實現的高收益?高收益是否可持續?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么?今天,新京報B08-B10版,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科技似乎每天都在醞釀新時代。
2014年的春節,一些人在手機微信上通過“紅包游戲”,將銀行卡賬號與微信綁定。
這個游戲,是互聯網金融時代開啟過程中,一個意外的插曲。不論有沒有這樣的插曲,互聯網金融時代已經在2013年開啟,并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行業。
所謂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技術推動金錢的流動、挖掘金錢的價值,彰顯金錢的本性。金錢永不眠,金錢時刻追逐利潤。
銀行的本質是牌照
互聯網正在觸動銀行的奶酪。
銀行的本質,是一種牌照,或者說,是籌集資金的能力。如果你有能力籌集很多資金,那么你就獲得了銀行功能——用錢生錢。如果你獲得了銀行牌照,你就獲得了籌集資金的資格。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傳統的資本時代,銀行的本質,就是牌照——銀行是少數人生意。
尤其在中國市場,銀行的牌照屬性更加明顯。
這一方面在理論上讓市場相對“有秩序”、讓資金相對安全一些,另一方面,這讓相當一部分的金錢沉睡,或者說,在相當程度上,剝奪了許多人的錢的獲利能力。
銀行將儲戶的錢以極低的利息籌集在一起,然后放貸,可以獲得高出許多倍的利息收益。這些收益的獲得,與銀行經營者的運營能力有關,但更與牌照有關。從一定意義上,銀行的收益,是牌照的溢價。
牌照就是權力。權力運行的目標,是維持權力的有效以及擴大權力和擴大權力的收益。
銀行的權力,是籌集儲戶的資金,然后用這些資金獲益,僅將其中最小的一部分給儲戶分享。
儲戶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資金收益被剝奪了,但是在傳統時代,儲戶離開銀行,連這點最小的收益,都無法實現。儲戶必須老老實實地聽命于銀行以及銀行的老板——央行。央行定多高的利息,就是多高的利息。任何儲戶,沒有與銀行談判的資格。
互聯網在解構牌照
時代不同了。有人替儲戶向銀行談判了。
盡管互聯網公司一批一批地死掉,但互聯網行業勢不可擋地像“洪水猛獸”一般,沖擊著許多行業。
互聯網沖擊的其實就是權力,各行各業所壟斷的權力。它反集權,去中心化的屬性,必然沖擊銀行業的牌照壁壘。
2013年,中國銀行業協會副會長楊再平撰文說,互聯網金融讓銀行家徹夜難眠。文中說,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或金融業,既是嚴峻甚而顛覆性挑戰,又是寶貴可謂難得機遇。倘若應付不了、招架不住這一挑戰,定然難逃“21世紀滅絕恐龍”的宿命。
這個挑戰,就是互聯網技術在解構銀行的牌照權力。
曾經,牌照擁有魔力。曾經,許多事情,只有你擁有這個牌照才能做。
但是,互聯網告訴我們,完全可以繞開牌照而實現將資金匯集在一起。
余額寶不是銀行。
它通過技術與基金公司聯姻,雖然本質上還是基金,但實現了銀行的一部分功能:你把錢放到我這里,我每天給你“利息”。至于那是基金收益還是賬戶利息,又有什么不同呢?
余額寶不是銀行,不具備銀行的牌照,但當它具備了一些銀行的功能,銀行的牌照價值,就相對“縮水”了。
技術推動金錢醒來
金錢是權力。一般意義上說,占有的金錢越多,可支配資源的力量越大。
但是,判斷一個人富有,有時候并不看其賬戶上的資金有多少,而是看其籌集資金的能力?;I集資金的過程,就是“喚醒”金錢。沉睡的金錢、埋藏在地下的黃金,沒有孳生利息的能力,也就浪費了金錢的權力。
大量的儲戶,以極低的利息存放在銀行,相對于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就等于讓金錢睡覺。
大多數的人,能力有限,力量單薄,無力將金錢喚醒。在高通脹時代,我們放在銀行里的錢,還會縮水。
互聯網技術在將單個的儲戶聯合起來。曾經,“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獲得巨大的政治權力,那么,“有產階級聯合”起來,亦會激動人心。
一個個小額賬戶,匯集起來,無論是匯集到余額寶還是什么寶,這個匯集的過程,就是在叫醒小額金錢。
金錢醒來,就要努力追逐“利息”——努力維持和擴大金錢的權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喚醒,越來越多的資金投身到錢生錢的游戲當中。
許多企業家發現,讓錢生錢,比做實業賺錢容易,且賺得更多。
互聯網技術,推動金錢的更為便捷地流動,讓金錢更為便捷地集中到一起,或者說是更容易將金錢喚醒。
為什么我們的錢放在余額寶、理財通里面,收益要比放在銀行里高?
原因之一,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余額寶、理財通將睡眠的錢喚醒并匯集在一起,增加了與銀行要價的能力。
但是,技術帶來的并不全是美好的一面。金錢被喚醒之后,其非理性的一面也可能被喚醒。這是后話……(來源:《新京報》 文/王一土)